2024年,市乡村振兴局将继续压紧压实责任,坚决守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底线任务,聚力脱贫群众增收,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稳定完善帮扶机制,聚焦产业就业帮扶,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全力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
1.守好底线任务。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联合教育、医保、住建等部门,跟踪监测“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巩固情况、及时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聚焦“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的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人群,举一反三、查缺补漏,确保不漏一村一户、不留盲区死角。强化开学前后学生信息排查,大病重病医疗支出排查,因灾受损农户住房排查,饮水设施旱涝冻灾排查,有效防范和应对易发生规模性、突发性返贫致贫的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2.抓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进一步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与帮扶机制,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各部门联席会议和返贫致贫风险集中研判会议,做到早研判、早准备、早预防。加大监测对象帮扶力度,对新纳入的监测对象由镇(街道)班子成员或驻村派出单位班子成员包联,根据风险点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切实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3.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持续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稳固行动和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发挥好帮扶车间、配套产业项目的联农带农作用,大力发展产业,多渠道促进就业;持续开展安置点治理水平提升行动,全覆盖抓好组织建设,全方位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打好“组合拳”,积极推动200人以上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二)全力推动群众持续增收
1.聚力强化稳岗就业。及时核实核准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外出务工就业信息。根据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就业需求,针对性开展培训、推荐就业、招聘活动等,及时落实外出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政策。对全市公益性岗位进行动态优化调整,确保岗位设置合理,工作职责明确。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保障功能。以校企合作为重点,密切配合人社、教育等部门,实现脱贫家庭子女“应培尽培”,保障稳定就业。
2.聚力培育提升产业。把产业帮扶作为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着力点。加强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逐步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净收入比重。围绕优质稻米、生态禽畜、特色水产、食用菌果蔬、精品花卉苗木、高端木本油料六大产业,加大产业投入力度,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3.抓实衔接资金项目管理。规范建立2024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严格落实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不低于65%的要求,加快推进财政衔接资金项目建设,做到早实施、早竣工、早验收、早见效。会同财政等部门强化资金监管,加大督导力度,完善财政衔接资金绩效评价及考核办法。加强扶贫项目和帮扶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建立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发挥资金效益。
(三)全力推动有效衔接工作见实效
深入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进一步压实责任、理顺思路、强化措施,完善数字乡村建设,借助数字乡村管理平台及“我们村”微信小程序等发展壮大村集体产业。坚持“清保行动”各项工作统一规划、一体推进,打造格具特色、宜居宜业示范典型,争取到2025年,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到新高度,实现从“干净、整洁、有序”向“整洁、优美、宜居”跨越转变。